- 庄大勇;任大为;潘宏伟;李洋;刘杰;
Al–8.79Zn–2.16Mg–2.11Cu–0.12Zr高强铝合金因其优异的比强度、成形性和耐蚀性,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其挤压型材的质量(尺寸精度、力学性能)高度依赖于工艺参数(温度、速度)控制的精确性。传统试错法优化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表征与数值模拟的深度融合,系统揭示该合金挤压过程的变形行为与组织织构演变规律,并精准优化工艺窗口。结果显示:(1)速度主导流动均匀性:低速挤压(<0.3 mm/s)时温升小、流动均匀,型材成形性佳;速度>0.3 mm/s导致摩擦热剧增,引发截面流速不均和型材弯曲。(2)温度窗口优化:390~430°C区间材料塑性最佳,挤压力适中,低于350°C则抗力过大,高于470°C易过烧。(3)组织织构演变:挤压后晶粒从等轴态(~200μm)显著细化拉长(~30μm),形成强的丝{123}<634>,<111>//ED,柏瑞丝{110}<112>织构。
2025年04期 No.24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封志斌;李博新;孙洁;刘毅;
纯锡因其优异的塑性和低熔点,广泛应用于包装和焊接领域。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轧制变形量(即压薄程度)对纯锡内部晶粒结构和硬度、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高纯度铸态纯锡,在室温下通过轧机施加3种不同的变形量(17.6%,35.3%,52.9%)。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详细观察了轧制后晶粒的尺寸、形态和取向变化;同时使用硬度计和万能试验机测量了材料的硬度和拉伸性能(强度和延伸率)。主要研究发现:(1)晶粒显著细化: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纯锡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过程。这个过程如同材料的“自我重组”,导致原始粗大的晶粒被破碎并转变为细小的新晶粒。变形量越大,动态再结晶越充分,晶粒细化效果越显著。在52.9%变形量下,组织几乎完全由细小均匀的再结晶晶粒组成。(2)硬度与强度下降:与未轧制的铸态纯锡相比,即使经过17.6%的轧制,纯锡的硬度和拉伸强度也出现下降。并且,变形量越大,硬度降低得越多。这种“软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动态再结晶过程消耗了晶粒内部的位错等缺陷(这些缺陷通常是材料硬化和强化的来源)。(3)塑性变化复杂:在较低变形量(17.6%)下,纯锡的拉伸应变(塑性变形能力)略有提升,可能与部分细化的晶粒有关。然而,当变形量继续增大(35.3%和52.9%)时,拉伸应变反而下降,材料断裂时表现出脆性特征。这是因为较大的塑性变形导致材料内部产生了应力集中区域,降低了其整体塑性变形能力。因此轧制加工能有效细化纯锡的晶粒,但同时会显著降低其硬度和强度。虽然轻微轧制可能略微改善塑性,但过大的变形量反而会损害其韧性,使其更容易脆断。理解轧制变形量与纯锡组织性能之间的这种关联,对于优化其加工工艺和应用性能至关重要。
2025年04期 No.24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明清;张向东;陈业雄;田鹏;杜明山;田亚强;马银涛;
在热轧带钢生产中,批量出现的锯齿边缺陷会对产品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本文聚焦Q235B带钢的锯齿边现象,通过宏观形貌观察、显微组织分析及气体含量测定等手段,系统研究了缺陷成因。研究发现,铸坯角部裂纹、三角区裂纹、皮下气泡和针孔是导致锯齿边及伴随边部分层缺陷的关键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控制措施:(1)优化连铸二冷工艺,确保结晶器均匀冷却,并精确控制矫直温度以避开钢的脆性区间,防止角部裂纹产生;(2)强化钢水纯净度管控,保证充分脱氧脱气,严防二次氧化,严格控制保护渣水分,优化氩气流量,避免浇注流量过大,从源头消除皮下气泡与针孔;(3)加强铸坯质量监控,在下线坯料中进行宏观检查与取样检验,确保铸坯表面质量达标。这些措施为提升Q235B热轧带钢边部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2025年04期 No.24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哨兵;董浩;王曼;孙文强;周珠;江小川;
UNS N08810镍基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核反应堆热交换器等关键部件。然而,传统轧制工艺在制备小规格棒材时易出现组织不均和表面裂纹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热挤压工艺,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向压应力的热加工方式,探究了不同挤压温度(1120~1240℃)对φ90 mm UNS N08810合金棒材成形能力、晶粒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挤压温度低于1160℃时,材料因变形抗力过大导致“闷车”(即材料无法挤出);温度高于1200℃时,棒材头部因局部晶粒粗化出现开裂;而1160~1200℃为最佳成形区间,其中1163℃挤压的棒材晶粒度均匀(5.0~5.5级),室温拉伸性能(抗拉强度561 MPa,延伸率52%)完全满足核电标准(ASTM A312/A312M)。此外,高温拉伸测试表明,随着温度从500℃升至900℃,材料强度逐渐下降而延展性提升,但不同挤压温度下的高温性能差异不显著。最终通过数据拟合确定核电用棒材的优化挤压温度为(1160±10)℃,兼顾成形效率与组织均匀性。本研究为核电高温合金的精密加工提供了重要工艺参考,同时揭示了热挤压温度对材料性能的调控机制,对提升核能装备可靠性具有实际意义。
2025年04期 No.240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